房地产风雨蜕变:良性循环下寻求模式重构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深度调整中的房地产行业,运行逻辑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,“高杠杆、高周转、高增长”的旧格局和旧模式难以为继。但居住产业并未落幕,如何在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下,寻求新的发展模式,成为企业安全“活下去”并最终穿越周期的必经之路。
7月29日,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主办的博鳌·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22届年会圆满闭幕。在这场以“风雨蜕变:良性循环下的模式重构”为主题的思想盛宴上,多位资深专家与房地产全产业链从业者,共同呈现了行业深度剖析、一线实战经验以及新逻辑下对生存之道的思考。
“2022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年份。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,在新的发展阶段,房地产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。”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、21世纪报系总编辑邓红辉在致辞中表示,房地产的民生和保障属性更加凸显,市场环境颠覆了原有的发展惯性,对于从业者来说,只有积极进取,主动求变,才能完成新一轮进化。
邓红辉指出,虽然旧有的红利已渐趋稀薄,但居住需求仍有坚实的基础,中国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;产品和服务时代将真正到来,这既是消费者的福祉,也标志着行业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;新发展模式必将建立和巩固,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在蜕变中穿越周期,行稳致远。
这也是与会嘉宾的共识。开发业务在栉风沐雨中走向价值回归,经营性业务成为不确定中的确定性,找到规模、负债和利润的平衡之道后,运营、服务和数字化的价值,也愈发凸显。
市场之判:告别高增长
包括高杠杆终结在内的种种迹象表明,房地产业已经告别了高增长时代,整个行业的主要指标变化已经进入了平稳通道。
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分析指出,房地产量价不断上涨“神话”的破灭,使行业继续实施高杠杆的土壤不复存在。冯俊对于当前市场有三个判断,一是市场基本触底;二是流动性风险扩大的可能性基本没有,但传导、延展效应逐步产生;三是地方的稳楼市政策效果有待观察。
贝壳找房高级副总裁、贝壳研究院院长李文杰也认为,虽然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,但随着政策对市场信心的提振,今年房地产市场较低迷的时候已经过去,市场有望在下半年由热点城市带头走向复苏。
在复苏的过程中,市场并非呈现为一条平稳的线条,波动依然存在。
根据保利发展控股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定金提供的数据,进入今年7月,市场仍延续下行特征,保利盘均周来访下降至60组左右,相比6月减少20组,再次回到低位水平;主要城市和典型房企的成交再次陷入低迷,同比跌幅回到30%-40%左右。
放眼中长期,与会嘉宾认为,房地产业仍有足够的支撑,这表现为:我国宏观基本面持续向好、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;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基本支撑因素没有改变,新型城镇化的推进、人口的迁徙等带来的合理住房需求将持续释放。
在李文杰看来,政府给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定位是“压舱石”和“稳定器”,不能没有,不可过度。“房地产市场没有落幕,只是增速换挡。”他说。
“行业未来所呈现的趋势将是去金融化、制造业化、优质专业化、功能民生化和竞争格局加剧分化。”吴定金进一步指出,随着土地红利不再、利润下行,房企必须贯彻制造业思维和精益管理的理念,此外,信用、品牌、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将成为房企分化的关键因素。
冯俊也强调说,房地产本身的逻辑结构发生了大变化,“企业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,寻求新的发展模式。”
模式之选:探索新发展
去年末以来,监管部门提出,房地产业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,对于企业主体来讲,如何及时转变思维,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逻辑下建立新发展模式,已迫在眉睫。
房地产行业从过去二十几年的高速增长,到未来平稳增长的常态,让很多民营企业放慢脚步、回归合理。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说,自己在经营企业时一直遵循三个原则:一是尊重常识;二是敬畏规律;三是房子要回归居住本质。
在关于未来的思考中,林中提到了轻重结合的战略道路,即低负债、低风险、轻资产,能穿越周期以及长期主义的发展模式。基于未来房地产更趋于专业细分,林中认为,轻重并举的发展模式在物业、租赁市场、社区服务和城市服务上均有很大的空间。
金地集团总裁黄俊灿则表示,长期坚持平衡发展的战略,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平衡,不唯规模论,追求长期经营目标和短期经营目标的平衡,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所在。他提到,面向未来,房地产企业也应该考虑如何为购房者提供更好的产品、更优的服务。
回归产品价值是一个重要方向,兰德咨询机构总裁宋延庆也提到,未来房企将由规模导向和速度导向的发展模式,转向产品力和服务力导向。“企业归根结底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,把产品和服务做到优质,一定会有客户买单。”他说。
“做三四月的事,八九月自有答案。”绿城执行董事、副总裁、首席运营官李骏表示,产品力和服务力过硬的企业才能受到认可,通过修炼内功,重视客户品质需求,主动应对,或可率先突围。
融信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孙群存则指出,对新模式的探索初衷,是让房地产行业回归健康发展、良性循环,底层逻辑是防范金融风险。他认为,企业对品质的探索也是一种新发展模式,企业在管理端和品质端能坚持初心,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持续的发展。
底线思维:守住安全
与历史上的周期性调整不同,当前这一轮大洗牌将“去杠杆”进行到底,那些奉行高杠杆、高周转、盲目追求规模的企业多多少少遇到了困难,而稳健型房企和深耕型房企则受益于良好的资金流转效率。
冯俊强调,在经历了此轮市场波动后,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原来加杠杆的发展模式,一是改善资本结构,增大直接融资的比重;二是改善融资方式,降低表外负债的比重;三是调整融资规模;四是注意风险监测,防患于未然。
林中以自己公司为例指出,旭辉能活到今天,是因为有严格的财务纪律与严格的底线思维,为了不断提升信用评级,降低融资成本,公司内部规定不能过度融资。“这恰好造就了我们对负债率的约束、对现金流的底线保留。”
拥有一线实战经验的黄俊灿也举例称,金地追求规模和利润平衡,并非坚持每年规模都要增长。他说,公司在财务上也保持高度的自律,合理控制负债水平,不盲目推高负债率,即便在美元债最宽松的时候,也没有盲目拉高美元债的发行比例。
“房企首先要在思想上回归稳健,一要重视规模、利润和负债的平衡,二要坚持长期主义,三要回归居住属性。”金科股份副总裁张勇表示,接下来房企也要调整对利润的心理预期,向制造业学习,除了产品要精益求精,发展模式也要沉下心来。“要做百年企业,重要的是一直经营下去,比短期内高利润更重要的是‘源远流长’。”张勇说。
突围之道:穿越周期
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,即便开发业务的红利已经见顶,但与居住相关的配套和服务领域,存在的大量尚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回归产业本身的商业逻辑,立足真实居住需求的确定性机会,建立以真实客户需求为基础的商业模式,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,才能实现确定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。
万科旗下万纬物流董事长张旭在演讲时分享到,对一个城市和老百姓来说,除了房地产还有很多的其他需求,对房企而言,围绕这些需求也能看到转型空间,万纬物流就是链接了住宅、物业、商业、酒店、食品等业务与美好生活场景。
龙湖冠寓资管总经理易俊谈到龙湖在租赁市场的探索时表示,租赁住房的运营涉及复杂的面积管理和服务管理,尤其是当企业做到一定体量的时候,管理系统就必须要跟上,为此,要重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全面搭建。
易俊说,秉承着长期主义的态度,既要有“晴天补屋顶”的远虑,也要有“雨夜赶长路”的筹谋。“只有做好运营和服务,我们才有可能面向未来收获果实。”
旭辉建管总裁吴俊以代建行业的发展为例表示,立足长远的发展,代建行业应该做好服务,踏踏实实的把每个项目做好,把本职工作做好,把每个委托方服务好,为每个委托方提供真实的价值创造,代建才能走得更长更远。
安居客副总裁赵彤阳则看到了数字化的机会。赵彤阳称,房地产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新动能。她以数字化营销为例解析到,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,可以有效提升对客户的精准营销,优化购房者体验。
第二曲线:抓住机遇
与开发业务进入深度调整期并行的是,服务型业务开始显现张力和韧性,尤其是物业服务这一赛道,因其确定性高且持续性强而拥有更多想象空间。
融创服务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及副总裁杨曼谈到,物业服务是轻资产业务,对财务杠杆依赖低。相对于地产开发偏向一次性的业务模式,物业服务更具有持续性,也因此,从发展阶段来看,地产开发已经处在中后期,物业服务仍旧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,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。
“地产开发业务当前的波动只会对物业服务行业增速产生一定影响,长远来看,物业服务行业在方向和趋势上都不会有大的改变。恰恰相反,当前的波动只会倒逼物业服务企业更好地挖掘行业自身的发展潜力。”杨曼说。
万物梁行CEO叶世源认为,随着大开发时代进入尾声,物业企业能够突围应该基于两个方面,一是横向拓宽服务边界服务更多客户,二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。
合景悠活副总裁王中琦则提到,应该做好自己的业务底盘,未来物业服务行业还有许多的机会等待挖掘。“随着服务领域的延展,有许多不同业态和专项服务的市场等待我们去开拓和完善,因此要求物业企业应该有全业态发展的能力,也可以更关注差异化的品牌和产品打造,一个市场足够大,企业之间没有必要在小范围内拼杀内卷,可以开辟更多的蓝海赛道。”他说。
展望未来,新城悦服务首席战略官尤建峰认为,物业估值具备长期性,应回归本心追求有质增长。“物业服务市场规范化发展的趋势不变,相信越来越多的物业服务企业会秉承服务理念,回归本真。”
来源:21经济网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